作者:充满敬意的铁马马
“基建狂魔”——这个中国基建公司们的“别称”,近几年非常火,源于近年来中国一系列大规模基建建设和超级工程。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什么叫基础设施?
就是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也就是公共居住建筑、交通运输、能源动力、水利、电讯、环保等项目。
近几年,中国的公路、铁路、桥梁四通八达,“穿山”“入水”“上天”几乎都不在话下,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也令人惊叹,还有能源的供给等进展迅猛。
一项又一项中国基础建设项目令世界感叹,让中国在在全球的基建市场上留下了“基建狂魔”的名号。
因为我成长的环境和电力、石油等基础能源相伴,今天来谈谈“基建狂魔”的构成之一——我国电力工业70年的发展壮举。
年前:步履蹒跚的发展
中国的电力工业始于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
年7月26日傍晚7点,上海外滩6.4公里长的供电线路上串联的15盏弧光电灯亮起。
路灯的电,来自中国第一家发电厂,当时还是英资的。
年,北京城的第一盏电灯在慈禧太后的寝宫中亮起。
直到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有20余座城市新建电灯厂(因为最初,发电都是为了照明,发电厂大多叫电灯厂),也相应地有了少量的供电线路。不过当时,全国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只有2.7万千瓦。
电,对于寻常百姓来说是奢侈品。供电方式也只是近距离点对点输送,还没有电网。
年,中国第一座水电站——云南昆明石龙坝水电站投产,这是中国水力发电事业的开端,当时石龙坝水电站的两台发电机还是西门子出产的。
火电方面,伴随上海的发展,始建于年的杨树浦电厂(位于上海杨浦区)不断增容,于年成为远东第一大电厂。
年以前,工业发达的上海拥有较大的城市电网,华北地区有平津唐电网、东北地区有唯一的跨省大区电网——东北电网,其余地方都是孤零零的发电站。
这时,历经战火与磨难的中国电力工业已经有67年的历史,但是却如同一个孱弱幼儿——电厂凋零、设备残旧,电网薄弱、运行维艰。
年,全国发电设备容量仅为.86万千瓦,年发电量43.10亿千瓦·时,分别居当时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
这一年,美国的年发电量是中国的60多倍。
奋起直追
年,中国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为主要基础设施,电力工业开始规模发展。
年,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千伏输电线路——京官线建成,传输距离千米,配合官厅水电站电力送出。这比国外同等级迟了近50年。
年,国产第一台千瓦火电机组在淮南电厂投运,我国终于可以自己制造火电设备了。
年,我国首座自行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在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上游投运。
刘家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超过建国前整个国家的发电量,它曾被当时外国专家断言为:“中国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仍然在努力追赶,差距仍然存在,但是在渐渐缩小。
20世纪60、70年代,除西北电网外,中国电网逐步通过千伏线路互联,以千伏线路为主网架,以省域为主要供电范围的省级电网开始形成。
这一时期,电力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生产需要。“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那个年代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后来,葛洲坝、大亚湾、三峡工程一一竣工,从火、水、风、光、四种方式再到核电这条路我们走了四十多年。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从.86万千瓦到突破1亿千瓦大关,历经38年。而从1亿到2亿千瓦,再从2亿到3亿千瓦分别只用了8年和5年。
到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跻身世界第一位。之后更以每年约1亿千瓦的速度突飞猛进,堪称世界电力史上的奇迹。
截至年底,全国共有千伏以上输电线路共计千米,足足能绕赤道18圈。
年,我国人均用电量仅为8千瓦时,而年,我国人均用电量达千瓦时,较新中国成立时增长倍。
来源:北极星电力
看看上图中橙色部分中国的增长,是不是激动人心?
全民通电
年12月23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果芒村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长江村合闸通电,全国最后户3.98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得到解决。
中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让14亿人口全民用上电的国家。
在国家电网的“电网头条”上讲过这么几个故事:
重庆中益乡,80%都是高山,山脊陡峭、地广人稀,供电员工在此处奋战了2个月,人工搬运电杆上山,架设7根电杆为华溪村偏岩坝台区的7户人家供电,架设36根电杆专为光明村余家坝台区2户人家供电。
而每户人家的电费也就每月20多元,架电成本至少20万起,成本一百年都收不回来……
“户户通电”工程投入巨大,平均每户投资1.33万元,通电成本是正常农村通电成本的10倍以上。
比如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通电工程,总投资万元,解决户人的用电问题,户均投资为7.59万元/户。
另外,在中国的高原险峰,可能缺氧,但绝不会缺电!因为大电网的电也被送上了珠峰大本营。
年4月12日,随着一条10千伏供电线路合闸送电,海拔米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正式通电。
还有川藏联网工程,施工路途平均海拔米,最高海拔米,很多地方,含氧量通常只有平原的30%。去过西藏的应该知道缺氧下的睡眠是如何难受。
参与工程建设的骡马就有匹左右。索道就架设了近根,索道总长度达0公里,什么概念?
结果,就这样一条电力天路,被硬生生的修成了。
然而,在这些地方建电网是异常困难和艰辛的。施工人员需要跋山涉水,将一基基电杆、一捆捆导线背进地处深山的施工点。
普通人上班,坐车坐地铁,他们上班,需要飞檐走壁。
普通人上班,背着通勤包,他们上班,背着氧气瓶。
普通人开车上班,在马路上行驶,他们开车上班,在悬崖边行驶,极速漂移还要避开落石。
不计成本,不计回报,通电不能丢下任何人
目前,国家电网有将近万员工,每年不仅为14亿中国人提供电力,不论是上天还是入海,不论是遁地还是飞檐走壁。
例如有着多个岛的舟山群岛,舟山有个岛都有人居住,都已经通电,其中最远的要数东极岛(就是韩寒电影里那个东极岛)。
之前东极岛的供电是一个小型的柴油发电厂,虽然可以发电,但是不太稳定,舟山的朋友们小时候肯定都一段“限电回忆”,所以舟山就一直想让东极岛用上“陆地电”
终于,在16年底,长约35公里的海底电缆接通了,电缆经过东极诸岛所在地,潮水湍急、风浪较大,再加上海底还存在基岩区,所以连续敷设了9天9夜。
曾经在跟团旅游时,我们遇到过一个巡线员大哥,当时我们行进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放眼望去,除了草,就只有电线杆子。
同行的人问他,人这么少,电也要架?
大哥坚定的回答:
“哪怕只为1户人家,线也要架、电必须通。”
大哥讲了一个故事,将近20年前,他还在贵州工作的时候,跟着他的师傅等一些同事,帮助一个彝族的村落架好了电。后来只要他们去巡检,村民们就杀牛来欢迎,劝都劝不住(杀牛是彝族的最高礼节)。
大哥说:
“偏远地区架线,全部都是亏本的,而且电线还要换、维护、巡检的后续投入,但也一定要架!因为我们绝对不会丢下任何一个没有电用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