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古今之四至漫谈

北京皮炎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163.html

01天圆地方

我们中国人崇信“天圆地方”,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用四个方位就可圈定土地,即为“四至”。四至的专业解释为“地籍上每宗地四邻的名称,一宗地四个方位与相邻土地的交接界线”(百度百科)。从单字看,“四”指四方,毋庸多言;“至”,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远处射来的箭落到地上,表示“到达”。“四至”作为一个名词,使用了“至”引申义“极点、极顶”的意思。

天圆地方

02四至

但是“四至”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契客观反映了“四至”的演变过程。上海博物馆藏有所见最早的建初六年(公元81年)《武孟子买地玉券》写道:“……东陈田比分,北、西、南朱少比分,时知券约赵满、何非,沽酒各二千。”温州博物馆收藏的晋咸康四年(公元年)《朱曼妻薛氏买地券》写道:“……东极甲乙,南极丙丁,西极庚辛,北极壬癸,中极戊己,上极天,下极泉,直钱二百万,即日交毕……”这两张都是冥地券,关于四至的描述较为玄幻。同时期的土地券对四至的描述更为细致。如东汉建宁四年(年)雒阳县孙成买田铅券这样写道,“……田东比张长卿,南比许仲异,西尽大道,北比张伯始。……”但总的来看,当时关于“四至”尚没有成型的表述。

有学者考证,我国历史上的地契文书中表明界线用词先后使用了二十多个:比、至、极、止、诣、抵、齐、临、上、凭,分畔、分垣、比分、田角、四比、四角、四畔、四维、四至、四限、肆在、四域、四址、八至、六至等。但不晚于唐朝,“四至”已经成型。如唐大中六年(年)敦煌僧张月光博园田契对于田地的位置描述为“东至张日兴薗,西至张达子道,南至张法原薗及子渠,并智通薗道,法原薗,﹝北﹞至张日兴薗。”到民国的时候,“四至”已经成为格式土地契约的重要内容。

03国家四至

小到一个地块用“四至”来圈定,而大到一个国家,同样有相似的方法。那就是通过祭祀地点标定版图范围。古代帝王祭祀上天是为了强调“君权神授”,宣扬自己代表上天来管理黎民百姓。《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对此,郑玄注解到:“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於四郊也。句芒在东,祝融、后土在南,蓐收在西,玄冥在北。”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有个专有的名字,叫做“畤”(音:zhì)。关于“畤”字的解读,《前漢·郊祀志·师古注》,“如种韭畦之形,于畦中各为一土封。又云,祠之必于高山之下畤,命曰畤,注名其祭处曰畤。”畤除了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的解释外,还有田际、田界之意。如《说文》对垗(zhào)的注解为,“畔也,爲四畤界,祭其中。”国家之“畤”和地块之“至”音如此巧合,我初以为两者是否通用,但查阅发现并没有。

《括地志》载,“秦文公梦黄蛇自天而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作畤郊祭白帝,曰鄜畤。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靑帝,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亦祠黄帝。”随着国土扩张,祭祀的地方也不断向外延展。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周礼》记载,“以血祭祭社稷、五祀、华山五岳。”我们知道今天的五岳,分别是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但在历史上,五岳并不是一层不变。如邵晋涵《尔雅正义》说:冀州之霍山,与泰、衡、华、恒,唐虞之五岳也;华、岳、泰、恒、衡,周之五岳也;泰、衡、华、恒、嵩高,汉初相承之五岳也,泰、华、霍、恒、嵩高,武帝所定之五岳也。虽然地点不同,但五岳标识着国家权力的范围始终未变,犹如《西游记》里的“擎天柱”,拱卫国家。

04中国界址点

随着封建王朝走入历史,我们不再有祭天的活动。但是,界址点标识版图的文化却也保留下来。目前,我国的最东端位于东经度2分30秒,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黑瞎子岛;最西端位于东经73度40分,一般认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乌兹别里山口的乌恰县;最南端位于北纬3度52分,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端位于北纬53度33分,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所以,我们制作全国地图的时候,一定、务必、必须把南海诸岛放到图中去,因为我们的最南端不能少。

中国地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