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赞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省内外的菜贩子

“昨天卖了多斤西红柿,别的村卖三毛或五毛一斤,我们卖一块,就这也不愁卖。”看着满棚通红的西红柿,壶关县五龙山乡刘寨村蔬菜种植户张雷平喜上眉梢。

  天刚亮,刘寨村田间地头便热闹起来:村民们摘菜、浇水、打枝,在大棚进进出出;来自省内外的菜贩子开着大卡车排起长队,等待收购。

  

  菜农在田间地头采摘西红柿。

  “这儿的西红柿不施化肥,施农家肥,还‘吃’氨基酸、白糖,品相、口感都好,在市场上很紧俏。”谈起早早在此排队的原因,河北一名菜贩子赵师傅啧啧称赞。

  刘寨村,位于壶关县东部矸石山区,全村户、口人,贫困户就占了将近一半。

  如何让老百姓脱贫致富,一同走上“小康路”?

  今年,刘寨村集中流转土地亩,分包给全村19户有市场经营意识、有强烈脱贫意愿的贫困户。为降低风险,亩种大棚西红柿,亩种旱地西红柿,“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农以种为先。如果买秧苗,乡亲们怕种下后“水土不服”;自己育苗,大伙儿一致决定种子选最好的。“别人买种子块钱一袋,我们买多块钱的。”刘寨村党支部书记程玉珍说。

  3月整地、4月育苗、5月栽种,望着一天天长大的秧苗,如何管护成为难题?驻村扶贫队请来市县农业专家、技术员进行测土配方,提出一个设想:在秧苗根部、叶面喷施氨基酸营养液、白糖水溶液,可防病,无污染。

  “西红柿‘吃’白糖,没听说过,能行吗?”

  “不试哪知道行不行。”

  ……

  一番激烈讨论之后,19户统一意见,“干!”

  缺劳力,就雇用其他贫困户;缺资金,就申请扶贫贴息贷款……风里来、雨里去,老乡们精心侍弄、精细管理。8月初,第一茬大棚西红柿下架,“心里没有一点底儿”的种植户却迎来“开门红”,赚了个盆满钵满。

  已年过半百的张雷平,家里7口人。以往,一家人的开支全靠几亩薄田以及他和儿子打工的微薄收入支撑。年初,他贷款0元,承包了16座大棚,一家老小齐上阵都忙不过来,还雇了20名老乡帮忙。

  “一座大棚栽0株秧苗,一年能长十几茬,产西红柿斤左右,市场价1块多一斤,除去成本,还能赚00多块钱。”张雷平打着算盘算起“增收账”,“照这架势,要不了多久,咱就能脱贫。”

  “以前,吃完饭就往麻将馆跑,现在天天忙着抓钱,雇咱一天50块钱。”今年60多岁的王凤菊在张雷平的大棚里打工,说起收入,笑得合不拢嘴。

  “种上大棚菜,家家富得快。”“要想脱贫有一招,科技种植收入高。”……

  农民唱响“增收调”,大棚飞出“脱贫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