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之心人皆有之,但能数十年从一而终,将之付诸到实际行动中的少之又少。
其中,不得不提及新疆边陲小城的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
她的故事,要从石头说起。
正是一些特殊的石头,将布茹玛汗·毛勒朵拉进我们的视野中。
▲中国西部的77号界碑
是用石头拼成的五星红旗,
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护着我们的祖国
我骑着马儿守护的这块土地
布茹玛汗·毛勒朵居住在位于祖国西部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西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
虽是一名普通的柯尔克孜妇女,布茹玛汗·毛勒朵却做到了用生命守护祖国边疆。
“普通”这个词语是她身上最不普通的一个符号!
年,19岁的布茹玛汗·毛勒朵跟丈夫托衣奇别克来到吉根乡冬古拉玛山口安家,那时候她还是义务巡边,24岁时才成为一名真正的护边员。
就这样,布茹玛汗在平均海拔多米以上的冬古拉玛山口开始了巡逻边境线的工作。
工作之余,布茹玛汗还自创了歌曲《冬古拉玛》,经常骑着马儿边巡边唱:
“高高的雪山,无怨的脚步,冬古拉玛山口,流动着长长的河流,我骑着马儿守护的这块土地……”
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并没有难倒她,反而使她越发开心自在。
五十多年来,布茹玛汗每天要走20多公里的山路巡逻边境线,在守护边境线的工作上,创造出无一例人畜越境的守边业绩。
我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
布茹玛汗把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一石都刻在心上,哪块石头有挪动,她一看便知。
年7月的一天,她跟往常一样巡边,等到了界碑时,发现界碑被人动了手脚,便立刻骑上马转头奔向边防部队,奔走了6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
顾不上休息的她带着士兵们赶回了冬古拉玛山口,仔细观察后发现,界碑被挪动了25厘米,就跟士兵一起将界碑移回原位。
这样的事情,她遇到过很多次。
即使我不在了
但我刻的“中国石”永远存在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布茹玛汗还能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刻“中国石”的场景:
“那天我跟平常一样一个人在山上巡逻,回来的路上天气突变下起了大雨,不一会儿洪水就来了,路很滑,我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脚肿了,就这样我被困在了山里,很害怕。
突然,我看着大小不一的石头就在想,如果我在石头上刻‘中国’二字,即使我不在了,但我刻的‘中国石’永远存在。
于是我就用柯尔克孜文刻下‘中国’二字,刻完欣喜地将那块石头抱在怀中,心中的恐惧与不安也消除了。”
这一刻就是一辈子,从未停止……
祖国的女儿,布茹玛汗·毛勒朵将“中国”镌刻在心中。
后来得知汉字更容易写,她就开始跟部队里的士兵学习汉字“中国”的写法,开始日复一日地在无数颗石头上刻下“中国”二字。
就这样,数不清的“中国石”成为了冬古拉玛山口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用50多年的岁月修筑的巡逻路标。
在布如玛汗看来,这些中国石是巡逻的路标,让她不迷失方向;亦是岁月的纪念,见证她历经的艰辛;更是国家的象征,圣神不可侵犯。
成为护边员,我才明白
什么是边境,什么是国家
父亲是对布茹玛汗的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父亲常对她们说:“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要感谢解放军,这是解放军用生命换来的好日子,你们要守好边境线。”
父亲的这句话,布茹玛汗用50多年的坚守来回应。
布茹玛汗有数不清的“兵儿子”,她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对待他们,有时甚至还会胜过自己的亲生子女。
▲年,边防部队的罗齐辉战士在巡逻时被困在暴风雪中,双腿严重冻伤失去知觉。布茹玛汗将罗齐辉战士的双脚揣在自己怀里取暖,并用羔羊热血救治。
平时的嘘寒问暖、节假日的款待,只要是母亲能做的,布茹玛汗一件没落,都会真心实意的为他们付出。
50多年的亲情母爱,布茹玛汗成了边防部队士兵们共有的母亲,历届士兵们亲切地叫布茹玛汗为“冬古拉玛妈妈”,习惯将她家的毡房称为“兵站”。
她的爱,成为了一个个守边战士们的力量。
布茹玛汗常常给年轻一辈讲自己的故事,也嘱咐他们守好边境线,守好我们的祖国,她的儿女们也在她的号召下成为了护边员。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如今布茹玛汗的五个子女也成为了护边员,陪伴母亲,继续走上这条艰辛的路……
“我爱中国,爱祖国,
我把中国刻在我心里。
巡边的时候,中国、祖国这些词像太阳一样
闪着金光,散发着温暖。
我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
我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我做了一个护边员该做的事情。
国家却给了我无上崇高的荣誉,
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我们全家用脚步丈量
祖国神圣领土的决心从不停止。
守边护边的信念不变。”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