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观念不断转变。过去,一些群众不重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就业观念落后,习惯于等靠要;如今,“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劳动意识、创业愿望、奋斗精神明显增强。例如,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在举办就业岗位推介会时,很多群众争先恐后咨询岗位信息,积极主动报名应聘,场面十分火爆。一些群众看到同村的人外出务工回来,实实在在赚到了钱,人也变得时尚了,纷纷表示也想出去看一看、闯一闯,改变自己并让家人过上好日子。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康其乡的阿不力米提·克尤木,往返于新疆和其他省(市)经商,他常说:“我不会满足于现状,我要更加努力工作、学习,过上美好的现代生活。”和田市吐沙拉乡的柔孜妮萨·伊敏,年3月报名前往福建省晋江市工作,她用赚来的钱帮助家里发展特色养殖。在她的激励下,刚从职业高中毕业的弟弟也打算到福建就业,梦想闯出一片天地。
人生理想得以实现。许多人经过自主选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从农村到城市,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由农民变为工人,不仅学到了技能,提高了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才干,实现了人生价值。绝大多数人对当前的工作生活状况表示满意,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田地区和田县的买买提托合提·依明托合提一直渴望有一家自己的餐厅,年到乌鲁木齐市一家餐厅当学徒,很快掌握了中式面点技术,在师傅帮助下开了一家餐厅,深受顾客欢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膘尔托阔依乡的帕夏古丽·克热木,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先后带领多名同乡前往广东务工,帮助大家实现了脱贫,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各族劳动者干在一起、学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感情,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谱写了民族团结互助的新篇章。江苏省一家电器企业,吸纳了来自新疆各地州16个民族近名员工,各族员工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聚会、购物、旅游,工作之余一起制作抓饭、烤肉等特色美食,关系融洽,亲如一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女职工尤良英,开办棉花和果品种植合作社,17次穿越数百公里的沙漠,热心帮助数千名各族群众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在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增进了民族感情。十几年来,她无私帮助和田地区皮山县农民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又传递爱心、回馈社会,这一感人故事传遍天山南北。
六、积极践行国际劳工和人权标准
新疆大力实施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劳动权益,努力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履行国际公约义务。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创始成员国、常任理事国,批准了包括《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4个核心公约在内的26个国际劳工公约,同时也是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关于预防、禁止和惩治贩运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行为的补充议定书》等国际条约的缔约国。中国积极吸收和转化国际劳工和人权标准,通过立法、政策制定及实施,切实保障劳动者各项权利,严格禁止使用童工,反对强迫劳动,反对就业歧视,反对职场性骚扰,深入开展整治和打击非法用工等专项行动,预防和惩治劳动领域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新疆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劳动就业保障责任,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发展水平的群众实现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成为国际劳工和人权标准在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
探索消除贫困路径。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确定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表达了国际社会对消除贫困的迫切期待。中国积极落实联合国议程,坚持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新疆始终坚持以发展促人权,以教育培训、能力建设、劳动就业促脱贫,在有效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同时,实现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年至年底,新疆共有25个贫困县摘帽、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9.4%降至1.24%。年至年底,累计实现73.76万户、.32万人脱贫,年底可实现全部脱贫。新疆探索出了破解反恐、去极端化与人权保障,脱贫与可持续发展等世界性难题的新路子。
响应体面劳动倡议。让所有劳动者体面劳动,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国际劳工组织的重要倡议,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应有之义,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追求。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响应国际劳工组织倡议,认真落实《中国体面劳动国别计划(-)》,将体面劳动理念融入国家政策和发展规划。新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措施,着力在尊重劳动者意愿、保护劳动者权益、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体现劳动者价值上下功夫,保障各族劳动者在自由、平等、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有力促进了广大劳动者体面就业。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法律规定和要求,立足本地区实际,推出了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帮助各族劳动者实现稳定就业。近年来,新疆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以下,最大限度保障了各族群众充分享有劳动权,为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意义上实现生存权和发展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 束 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提出,“就业是消除贫困的核心”。实现体面劳动,对保障劳动者生存发展、家庭和谐幸福、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新疆实施积极的劳动就业保障政策,有力维护了各族群众劳动就业基本权利,显著改善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满足了各族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一些势力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反华需要,无视新疆为保障人权所做的巨大努力,搞人权双重标准。他们罔顾事实,颠倒黑白,肆意炒作所谓新疆“强迫劳动”问题,抹黑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工作,妄图剥夺新疆各族群众的劳动权,使其永远生活在自我隔绝、封闭落后的贫困状态,这是对新疆各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反动,理应遭到一切爱好正义进步的人们的坚决反对。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的宪法原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重视保障公民的劳动就业权利,坚决预防和消除任何形式的强迫劳动。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政策及其实践,符合中国宪法法律,符合国际劳工和人权标准,契合新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惠民生,顺民意,得民心。
劳动改变生活,劳动创造幸福。展望未来,新疆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劳动就业,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