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古拉玛山口,海拔米,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通往吉尔吉斯斯坦的一处边防隘口,每天中国的最后一缕阳光在这里落下。
在这个祖国最西端的关隘,有一位坚守55年的义务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
布茹玛汗·毛勒朵。视频截图
55年过去了,当年19岁的柯尔克孜族少女,如今已是一位步履蹒跚的七旬老人。
她风雨无阻,每天巡边最少走20公里的山路,保守估计共行多公里,相当于环绕地球走了两圈距离。更可贵的是,在她守护的山口,连续42年从未发生过人畜越境事件。
55余载守边刻字爱国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是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家乡。这里被称为“西部第一乡”,主要是柯尔克孜族人,以游牧业为生。
对柯尔克孜人来说,山是他们的父亲,水是他们的母亲。“每一处哨所都是移动的毡房,每一个牧民都是移动的哨兵。”守边护边,是这里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游牧人民的义务。
19岁时,布茹玛汗·毛勒朵和丈夫一起来到冬古拉玛山口。
24岁那年,布茹玛汗成为吉根乡千里边防线上的首批义务护边员。刚到山口的第一年,不会讲汉语,也听不懂普通话。她先是用柯尔克孜文在石头上刻“中国”,很快找来所在边防连的汉族战士,教她认识汉字,在石头上一笔一划地刻上“中国”两个字。
布茹玛汗手里拿着刻有“中国”二字的石头。王淑静摄
年9月20日上午,在北京举办的“70年70部优秀政法题材影视作品”推荐结果公布暨电影《平安中国之守护者》推介会上,主持人问,为什么要刻这两个字?她回答:“坏人们只要看到石头上的字,就知道这里是中国的领土,他们就不敢再过来了。”
布茹玛汗·毛勒朵和儿子阿曼图尔·托依齐拜克参加“70年70部优秀政法题材影视作品”推荐结果公布暨电影《平安中国之守护者》推介会”。供图
后来,只要在边境线附近看见能写字的大石头,她先用尖石头当笔,写出汉字“中国”,再用工具一点点的凿刻。有时为刻字,在石头上、雪地里一趴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为一颗石头,需要花费近一天的时间。
55年来,布茹玛汗刻下了多少块“中国石”,连她自己也说不清。
布茹玛汗·毛勒朵趴在石头上刻“中国”。视频截图
吉根乡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一天之内可以看到四季变化”,而一年之中,除七八月份略微炎热外,其他月份一般气温很低,十月份就降雪,积雪量多的时候达到齐腰深。
在这种环境下,巡边自然面临着想得到或想不到的种种困难——比如房子被洪水冲毁、人从马上摔下来、膝盖因为长期行走而磨损严重,只能摘除半月板……
布茹玛汗回忆,当地山上植被贫瘠,无处存储雨水,只要一下暴雨就会出现洪涝灾害。有一次她在外巡边,突然遇到下暴雨。她还没赶到家,洪水就把土坯房冲毁了,房子里所有的生产工具也被冲走了。一家人只好把头放在毛驴肚子下边,捱过一晚。
讲起这段往事,她眼眶红着,几近落泪。
“当时父亲鼓励我说,小家冲毁是小事,你是在为党、为国做事。不要伤心,我的孩子。”布茹玛汗说,之后他们在邻居的帮助下,把房子里积水排出后,重新搬了进去。
由于长期在山上徒步行走,膝盖损伤严重。布茹玛汗一直患有腿疾,直到今年2月份,她在家人陪同下做了摘除两块半月板的手术,目前拄着拐杖,已经能简单行走。
这位七旬老人卷起裤腿,能看到膝盖上两条长长的疤痕,这是她55年护卫边境线的见证。
如果说自己受伤还可以忍受,那么儿子因为巡边受伤,可能是母亲心中一辈子的愧疚。
在一次巡边过程中,布茹玛汗和儿子阿曼图尔·托依齐拜克正在挤马奶,突然看到7头牦牛即将越境。阿曼图尔没多想,直接骑着母马前去驱赶,牦牛被及时拦下。
在返回途中,母马急切地想赶到小马驹那里,跑得飞快。加上草场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旱獭窝,结果马的前蹄踩进窝里,直接跪倒在地,狠狠摔下的阿曼图尔,也被压在马身下。
阿曼图尔被大家拉出来时,嘴唇乌紫,医院看看。阿曼图尔笑着谢绝,说:我们在草原上长大的孩子,从马背上摔下来是常见的事。
两年后,年龄渐长的阿曼图尔经常感到腰疼,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因受重击,两条脊椎骨变形。
这时布茹玛汗才想起,儿子两年前曾从马背上摔下这件事。她愧疚地对说,“因为我当时要巡边,带你去边境上才发生的这件事,你会不会埋怨我?”
阿曼图尔摇摇头,安慰母亲说:“我不怨你。外公在世时经常教导,为了祖国的稳定,我们要守边护边,守好自己的领土。你这么大年纪还在做,我还有什么说的呢?”
一家两代人的戍边情
布茹玛汗不仅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边境,也把这种守护者精神传递给了子孙——如今家中五个孩子都成为了光荣的护边员。
“奶奶,以后我长大了,也要当个像您一样的护边员。”
布茹玛汗家门口写着“护边光荣,母爱无疆”。视频截图
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小孙子,在8月1日建军节出生,起名“八一”。正读小学的他,受奶奶的影响,从小下决心要当一名护边员。
她的儿子阿曼图尔·托依齐拜克,今年38岁,于年加入护边员队伍。在他心目中,外公是个淳朴、善良、正直的人。
“以前外公在公社里,负责管理粮票、布票,手里有一定的权力。但他经常给我们讲,要时时刻刻听党的话,不能占公家一斤一两的便宜。”阿曼图尔说。
正是在外公和母亲的感染下,他也成了一名光荣的护边员。并且深刻感受到只有边疆稳定,社会安宁了,国家才能发展,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以往巡边都要骑马、骑毛驴或者骆驼,步行两三天才能到山口。年县上修建了牧道,两三个小时就能到。护边员们的交通工具也升级换代,改为骑摩托车,或者开皮卡车。
现在护边员们骑摩托车巡边。供图
年以来,国家要求把西部边境乡,边境线十公里以内的牧民全部纳入护边员,并且根据海拔和条件艰苦程度不同,每个月都发放一定的政府补助。
布茹玛汗的5个孩子都成了护边员。她常跟孩子们说,“我守边40多年,从来没考虑过钱的问题。现在政策这么好,你们更加有责任、义务去守好边境,让人民群众生活安宁。”
布茹玛汗在给孩子们讲护边历史。资料图
“冬古拉玛妈妈”的拥军情
除了自己的孩子外,布茹玛汗还有很多“兵儿子”,历届守边官兵们都亲切地叫她“冬古拉玛妈妈”。
布茹玛汗说:“父亲常教诲我,部队官兵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守卫边境。给我们创造好的生活环境,要多关心他们,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孩子。”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每年边防官兵到了她的家,她就像过节一样,把毡房留给边防战士住,把铺盖留给边防战士盖,而她与丈夫则悄悄搬到平时摆放杂物的庵棚中过夜。
布茹玛汗·毛勒朵向边防战士讲述当年巡边时发生的趣事。资料图
年7月,雪下得又早又厚。汉族边防战士罗启辉在巡逻时,由于双腿严重冻伤而失去知觉,被战友抬进布茹玛汗·毛勒朵的毡房。
布茹玛汗看着心疼得直落泪,她用柯尔克孜民间用热羊血治疗冻伤的方法,让儿子杀了养了近一年,够全家两个月口粮的一头绵羊。
养了近一个月左右,罗启辉的冻伤慢慢恢复。八月一日建军节当天,为了庆祝建军节和战士即将康复,布茹玛汗又让儿子宰了一只孙子心爱的、昵称为“摩托”的黑头小山羊。
事后战士们才知道,当时为了怕孙子哭闹,她绞尽脑汁想办法把孩子“骗”出去后才杀的羊。
“他(孙子)是我的孩子,你们也是我的孩子。”布茹玛汗说。当晚,战士们点上篝火,吃着烤羊,围着毡房和布茹玛汗一家共同过节。
布茹玛汗常说,“我熟悉冬古拉玛山口的石头,就像熟悉我家抽屉里放的东西一样”。
哪块大石头的稍微挪动,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年7月的一个早晨,布茹玛汗像往常一样到山口巡边。刚到边境线,她敏锐地发现界碑位置被人动了手脚。
她急忙骑上马,转头向边防派出所赶去。60多公里的山路,其间悬崖、山谷、河沟、乱石坡,能叫上名字的危险地段有十七处之多,曾有行人马匹不慎坠崖。
年近五旬的布茹玛汗顾不上这些,马不停蹄地奔波十几个小时赶到了边防派出所。接着,她顾不上休息,连夜带着武警官兵赶往冬古拉玛山口。
经过仔细勘查后,确定界碑被人为的向我方移动了25厘米左右,布茹玛汗和官兵们一道,将界碑推移到原位。
做完手术后,布茹玛汗放心不下,再次穿着护边员服来到山口巡边。供图
布茹玛汗的膝盖做完手术后半年,她又来到冬古拉玛山口。
她说,“我感恩党、感激现代医学的发展,救回了我这条原本可能废掉的腿。等我的腿好了,我还要义不容辞的守好边。只要还剩下一口气,就要站好巡边员的最后一岗。”
近年来,布茹玛汗·毛勒朵专门把家里的一间房子改造成“护边历史教育馆”。
其中,多张图片、12件实物记录了她半个多世纪的护边历程,以及护边员生活的变化。如今,这个教育馆被当地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有疆内外的参观者慕名而来,布茹玛汗·毛勒朵便热心地为大家讲解。
布茹玛汗家中的荣誉室。资料图
在布茹玛汗·毛勒朵的影响下,乡里80多名年轻人都加入到护边员队伍中。
6年7月,布茹玛汗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那天,她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对着党旗和国旗许下庄严承诺: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布茹玛汗·毛勒朵“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得知她要来北京,村里人都找到她,请她代小至7岁大至70岁以上的边疆人民,向习总书记问好。
老人不会讲汉语,最后,她用柯尔克孜语给生活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过去的苦日子也算过去了,现在是真正觉得过上了“喜鹊在绵羊被上筑巢的日子”——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