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加油站
新北实验中学龙城大道校区
年
《成长加油站》节目
每天上午9:00-10:00
主持人小路、童蕾
带您走进常州教育
▼
今天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龙城大道校区执行校长曹敏、教务处主任曹宣、德育处主任顾松乔走入FM《成长加油站》节目。
行有疆爱无疆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龙城大道校区执行校长曹敏
常州教育对口支援的是新疆克州乌恰县,我们的曹宣主任和顾松乔主任都是在乌恰实验中学支教。两位主任在我们常州对口支援乌恰县前方工作组和常州援疆支教团的指挥、协调下,助力边疆教育脱贫攻坚,展现了我们常州教师的实力担当,彰显了新北实验中学优秀教师的动人风采。
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一年半的支教岁月,他们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常州、乌恰万里之遥,他们把对家人的思念和爱收藏于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不断引领乌恰教师的专业发展;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的学生身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辅导他们、资助他们。支教路上,两位男人坚毅的身后从来少不了来自家人的默默支持。我记得三年前曹宣老师去支教的时候,孩子还小,上幼儿园,需要接送上下学;顾主任去支教时,儿子正要升高三,正是人生的关键时刻,而且顾主任的老母亲身体也不怎么好需要亲人照顾,但两位老师本着一颗坚定的教育初心,毅然踏上了支教之路、大爱之路,他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教育情怀和家国情怀真的令人动容、令人佩服。他们把自己对教育的满腔热血挥洒在了乌恰这块祖国的热土上,为大山里的教育出实力、想实招,为乌恰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更为新疆的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常州——
新疆乌恰
爱撒天山,真情援疆。一批又一批的最美支教人将带着我们“常州教师”特有的勤勉、务实,执着、求索,唱好民族团结主旋律,为西部教育继续做出贡献,帮助边疆孩子用知识丰富内心,用学识改变命运!
如今,两位老师都已经回归到了我们新北区实验中学龙城大道校区,暑假里已经开始了对新学期的思考与准备。比如近期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让资本退潮,把学生的学习还给了学校,学校将面临着更多的新挑战:作业管理如何控量保质?如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通过课堂增效来促进“减负”?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积极探索、融合推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合力攻坚,协同育人。
我们新北区实验中学作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公办初中,今后会继续打造“四有”好教师团队,让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为我们全体师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以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回馈社会。
行有疆爱无疆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龙城大道校区教务处主任曹宣
与神奇大地——新疆的两次结缘
年9月作为教师代表,他参加了新北区实验中学与新疆一所学校的结对交流活动,这是他与新疆第一次的结缘,这个风景优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大地深深地吸引了他。
年8月20日,怀揣着当初陕西的支教情结,受组织和领导的派遣,带着同事和家人的牵挂,他毅然踏上了新疆这片神秘的土地,前往克州乌恰县实验中学开展援疆助教活动。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这一轮的援疆助教,除曹宣老师之外,还有局属的王强老师、新北的谈小东老师、溧阳的潘云峰和芮军老师,他们组成了一个精诚团结、分工明确的团队,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力图在乌恰实验中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1、搭建两地交流平台,带领新疆教师赴常跟岗学习
援疆期间,团队共组织了四批新疆教师赴常开展跟岗学习活动,在年11月,在两地教育局的支持下,他带领六位教师到新北区实验中学参加了为期半月的跟岗学习,学校根据来访教师的工作部门和教学学科为她们配备了相应的结对老师,陪伴她们在常期间的学习。
2、联系苏锡援疆教师,联合开展援教交流互动
新疆土地广袤,不同地区之间很是遥远,一个乌恰县的面积就是五个常州的大小,所以不同地区之间的教学交流相当困难。援疆期间,团队就与苏州、无锡的援疆教师保持联系和沟通,开展了多轮次的援疆所在地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相互开设研讨课和教学讲座,分享工作中成功的喜悦,分析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
3、立足学校实际情况,提升教学实效
结合学校处于新老交替的时期,新进教师较多,在学校里开展了以学科组为单位的教学教研和新老教师的青蓝结对活动,旨在加强交流、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援疆教师身先士卒,每人结对多位教师,通过开设展示课、师徒集备、师徒交互听课等方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暖心而引发警醒的一条节日短信
年12月31日一条手机短信激起了他的回忆,让他感动不已的同时,也重新审视14年教师生涯的价值所在。
信息的内容是:“曹老师,你好!我是李丹,你不必记得我是谁,您是我一生的老师!非常感谢你14年前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是您的出现拯救了当时的我。后来我上大学,现在当老师,当遇到生活的不幸时,您就变成了一道光指引着我。谢谢您,祝您元旦快乐!岁岁平安!”
这条短信来自05年陕西的支教中的一位学生。回顾当时,他大学刚毕业,没有什么教学经验,课堂教学还很稚嫩,唯有的是满腔真诚的热情和毫无功利的对教育的不懈追求,与学生共学习,同生活。
踏上工作岗位后,他逐步积累教育教学经验,课堂教学也逐渐完善,但也被功利化教学遮掩了教育的初心——关心学生的需要、关心学生的成长。
感谢这位学生,是这条短信让他从教育迷途中及时清醒过来,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这些年工作苦恼的来源,使他从错误的泥潭中脱身。在剩下的援疆时间和回常以后,能够秉持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