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山万里守初心倾情援疆铸师魂人民资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朗朗的读书声响彻在乌恰县黑孜苇小学的课堂上,这是常州援疆教师之一虞国梁在执教的《从军行》一课,也是“心连心·教育大篷车”工作组送课下乡活动的缩影之一。

“心连心·教育大篷车”是今年常州援乌恰支教团推动两地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之一,常州、乌恰两地百校、千师、万生精准结对,助力当地教育脱贫攻坚。

年春天,常州援乌恰支教团的25名成员来到祖国西部边陲——新疆克州乌恰县,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支教生涯。25名成员克服了时差、气候等带来的诸多不适,同心协力,不辞辛劳,奔波在教学、教研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援疆诺言。

“推动乌恰教学质量提升,是我们的责任”

乌恰的孩子,虽淳朴可爱,但普遍懒散调皮,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如此学情,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绩,是支教团教师们共同的烦恼。分析学生特点,商议对策,最后教师们统一了认识:从最基本的教学常规抓起,立足课堂,狠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堂上放缓进度,降低难度,同时注重情感教育,多用表扬和鼓励激励他们。

老师们积极行动起来,重新编写适合学生基础的教案、学案,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经常备课到很晚。组织学生早读、利用课余时间帮学生个别辅导、一有空就找学生谈话,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援疆教师所带班级成绩不断提高。

“作为援疆教师,我们眼睛不能只盯着自己的班级,推动全校乃至全县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次援疆、常州市实验小学分管教学的章丽卫道出了全体援疆教师的心声。为此,支教团几乎所有成员都充实到学校德育、教科室、年级组、教研组等管理岗位,他们积极协助学校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规划每周学科备课组活动。为了让老师们直观地领会常州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举办了“援疆教师课堂示范展示活动”,至今共开设示范课、研究课三十余节,参与或主持各项教研活动一百多场。

年的中考中,乌恰县实验中学总成绩在克州20多所中学中排名第二,创乌恰县历史最好成绩,“这成绩是常州援疆教师和当地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乌恰县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马树理深有感触地说。

“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是我们的心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万里援疆,为乌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支教团老师们的共同心愿。常州援乌恰支教团在乌恰县实验小学和中学相继开展了“援疆教师师徒结对青蓝工程”,25位援疆教师共收了80多位徒弟。一年来,师傅与徒弟互相听课,共同探讨,师傅毫无保留地将学科教学和课堂管理经验与徒弟分享。多名徒弟最终被评为乌恰县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并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奖。

为进一步扩大常州教育的影响,引领当地教师的专业成长,常州援乌恰支教团制订了“立足本校,辐射全县,影响全州”的教师培养方案。他们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支教团成员积极鼓励当地老师申报课题,从课题方案的撰写、研究过程的开展,到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报告的总结进行全方位指导,成功申报了4个自治区课题,2个州级课题和4个县级课题。

常州援乌恰支教团结合自身优势,在乌恰县还成立了四个由援疆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从四个不同层面为当地老师搭建了学习提升、展示自我的平台,很好地促进了当地教师的专业成长。

“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的使命”

爱是教育的灵魂,使每一个边疆孩子幸福成长是支教团成员的共同追求。教师虞国良经常把自己吃的鸡蛋省下来给孩子们吃;教师王成良寒假回来给孩子们带来满满一箱常州特产;教师顾松乔经常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教师商汉勇为了培养学生及时订正错题的习惯,给每个学生购买了错题本……一年来,常州援疆教师用心、用爱、用情赢得了当地民族孩子的喜爱。在纪梅老师班上,很多孩子都亲热地叫她“纪妈妈”。

除了身体力行,常州援乌恰支教团还积极联系后方,进行物资、资金等多方面的援助,努力搭建爱心桥梁,来自常州的捐赠物资源源不断到达:只运动用球、价值3万元的物理实验器材,还有常州爱心人士每年资助8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元,直至大学毕业。

“爱洒边疆育桃李,甘作胡杨长留青。”援疆一年来,常州援疆教师用实际行动,谱写下新时代教育援疆的新篇章。他们在万里之外的天山脚下真情付出,把对教育坚守的初心写在行动上,将人生大爱挥洒在祖国边陲。

尤佳教宣

本文来源:常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603.html